您的位置:我的日常工作经验——魏巍关公铜像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发布时间:2016-09-12 点击次数: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港、台关公协会的专家一行,沿着《三国志·关羽传》中提到的关羽历史活动足迹,开展“关公足迹七省行”文化寻访活动。显而易见的是,相关地方都试图借力关公文化,念好旅游经。关公像
关公文化初显 旅游开发渐热
在“三大关庙”举办的关公文化节为提高区域影响力、树立特色旅游品牌、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均成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发关公特色旅游产品,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推广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修来荣表示,游客探访人文类景观和名胜古迹,大多是出于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如何将关公文化所代表的“忠义仁勇智信”精神诠释出来,让每一位游客得到精神力量和启示,这是各地打好“文化牌”、“历史牌”必须重视的课题。
针对各地在历史文物遗迹保护中出现的不足,胡小伟建议,关于古建筑的保护要遵循“适度恢复”原则。即根据历史和古籍记载,将建筑“修旧如旧”成当年的规模和建制,保留古建的底蕴和原有的精神文化气质。
孔子和关羽并称为“文武二圣”。与孔子倡导的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人伦式道德规范相比,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礼、智、信”等精神更体现出“流动社会”的道德标准,对现今的公共道德建立有着积极作用。
关羽的品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寄托着千万民众的道德信仰。也正因为此,在很多时期,人们都对关羽充满了敬奉之情。
正是看中关公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很多地区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拓新项目,关公历史游、文化游逐渐升温。以“三大关庙”为首,当地政府定期举办特色文化节活动,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在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亟需理性引导。关公铜像
事实上,纵观历史,关羽是从一个“人”演变成一个“神”再到一种“文化”,得到来自民间和官方的双重敬奉。
关羽生前的最高爵位为汉献帝所封的“汉寿亭侯”,为比较低的一级侯爵,低于县侯和乡侯。在关羽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关羽得到了一定的尊重,但并未获得统治者的特别青睐。在唐代,关羽的地位仅仅是和张飞、周瑜、邓艾等其他三国名将相同,并不突出。
关羽地位的显著提升起于北宋徽宗时期,宋徽宗曾三次追封关羽,让他成为“义勇武安王”。其后,南宋高宗、孝宗都对关羽有过加封。在宋朝积弱的情况下,统治者需要关羽这样的典型人物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如关羽那样具备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为国家出力。
继北宋徽宗后,对关羽的第二次集中加封是明代的万历皇帝,特别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次追封,我们后世熟知的“关圣帝君”称号就是这一次追封得到的。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也十分崇奉,至清朝中期,全国约有关帝庙30余万座,几乎“村村有关庙”。有史学家认为,清统治者抬高关羽,是想借此淡化抗金英雄岳飞的形象,因为岳飞所抗击的“女真人”正是满人的祖先。
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得到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加封,称号最终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全长二十六个字。铜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