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的日常工作经验——魏巍关公铜像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发布时间:2016-05-17 点击次数:
关羽作为民间崇敬的人物之一,其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神”是有一个渐变过程的。现在的人们靠供奉关公像来对关公进行缅怀,祈求关公保佑!
一、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1、外貌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汉献帝称为“美髯公”,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三国演义》中写道“(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是一个典型的美男子形象。作为一名武将,坐骑和武器自然不可或缺。关羽的坐骑名为“赤兔”,“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顶,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赤兔马本来是吕布的坐骑,吕布死后为曹操所得,后被赠给关羽。关羽的兵器为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青龙偃月刀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柄上刻有龙的图案。
这些构成了民间关公的基本形象: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红脸、美髯,身跨赤兔马,手舞青龙偃月刀。
2、性格形象 关羽是蜀国的一员大将,个人武艺出众。在《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幕向来为众人津津乐道,这也是关羽首次表现出个人出众武艺的场景。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无正面描写关羽英勇斗华雄的语句,而是在之前不惜大量笔墨渲染华雄的勇武:连败盟军四将。在众人惶惶之际,关羽一声暴喝:“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作者巧妙运用铺垫,让关羽闪亮登场,读者的目光顿时全部集中在他身上。之后,作者又一波三折,袁绍的怀疑、袁术的轻视、曹操的力荐,使众人对关羽的兴趣大大增加。曹操为其斟酒,关羽却答:“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何等英雄气概!最终,关羽大败华雄,“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羽一战成名,之后又刺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其威名日盛。
作为民间信仰的原始形象,关羽受人推崇的不仅仅是其勇武,更重要的是其忠义的性格。关羽无奈降曹,在得知刘备消息后又毅然独行千里,追随旧主,又华容道义释曹操,“忠义”二字在他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在对战曹操时,刘关张三人失散,关羽孤身被困,宁死不降,曹操与其约法三章,关羽才答应留在曹营。之后,曹操不断以金钱、美人、名誉利诱,关羽一概不受,曹操又希望以情动之,赠锦袍、赠赤兔,然而关羽一片丹心仍旧心系刘备。在得知刘备消息后,留书曹操,千里护嫂,往寻刘备。连曹操也不得不佩服关羽的忠心耿耿。赤壁一战,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奉命在险要处拦截曹操,曹操此时兵穷马尽,低声下气向关羽求情,关羽感念曹操当年知遇之恩,放过了曹操。
出众的武艺和忠义的性格是《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关羽性格形象,也是百姓心中关公的最初形象。
二、关羽在官方的形象
在官方,关羽曾被多次封号,他的“神化”是通过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宣扬不断形成的。最初,关羽虽因其忠义受百姓爱戴,但仍旧只是一个出名的武将形象。但是在宋朝徽宗时,关羽受到道教青睐,被道教弟子们尊为道教真君。宋徽宗是一个热衷道教的皇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在这一时期发展得热火朝天。在道教弟子的宣扬下,民间开始流行“关公战蚩尤”的传说。自此,关羽便时常作为救百姓于水火的英雄出现在道教的故事里,又先后被宋徽宗封为“忠惠公”、“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被高宗封为“壮穆义勇王”,被孝宗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关羽开始拥有独立的庙堂,百姓纷纷前去祭拜。
元代时期兴建大量关庙,祭祀活动也十分盛大,元代诗句中甚至出现了“关帝”的说法。明神宗万历年间,关羽的封号不断增加,关羽的地位更加显赫。到了清朝皇帝不断给关羽封号,到清末,关羽的封号竟长达二十六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光圣帝君”。清代关庙香火更加旺盛,祭拜关羽的活动更加隆重。咸丰年间,关羽祭祀活动上升为国家祭典。
就这样,关羽在统治者的一步步推动下,从一个平凡的勇将成为了神。
三、关羽在民间的形象
在民间,随着官方的重视,关于关羽的各种事迹也越来越多,“关公显圣”成为百姓心中的一种信仰。碰到不公之事,百姓去祭拜关公,希望他主持公道;遇上天灾人祸,百姓向关公祈求,期望他救民于水火;希望战事顺利,百姓祭祀关公;希望升官发财,百姓祭拜关公。关公管辖的内容越来越多,从一个忠义的神成为无所不能的神。
百姓对于关羽的祭祀也相当重视,每年的五月十三日是祭祀关羽的日子。每逢这天前后,无数百姓从四方聚集在关庙附近祭祀关公。百姓举行祈拜、游神、演戏等活动,十分隆重盛大。
关公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形象,但是他的"忠、义、仁、勇、礼、智、信"却是大家所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