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reports

您的位置:我的日常工作经验——魏巍关公铜像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关公崇拜在越南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

发布时间:2016-10-12 点击次数:

  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存在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历史上关羽崇拜之所以能在越南如此盛行,我们认为主要是华侨华人的积极传播和中越文化的共性使之然。关公像

  旅居越南的华侨华人是关羽崇拜的主要传播力量。关羽崇拜最初是否先由华侨华人传人越南,这个问题目前尚难稽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越南历史上的关公庙多数是由华侨华人或华商修建且主要分布在华侨华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如胡志明市、会安、河内等。

  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地缘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曾有大量的中国人移居越南,成为华侨华人,尤其是十世纪明清鼎革之际,大量不愿事清的明朝遗民纷纷南下,寓居越南,掀起中国人移居越南之高潮。这些明朝遗民大都流亡到越南中部会安、顺化地区,经顺化阮氏朝廷恩准,大约在1650年,那些一心想维持明朝香火的中国移民就在会安建立了“明香社”即维持明朝香火的村社,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会安`唐人街';

  1679年,郑成功残部杨彦迪、黄进、陈胜才等“率领兵并门眷三千余人、战船五十余艘”南下,投奔越南南方阮氏政权,阮氏政权授权他们去开发美湫、边和等地。与此同时,以鄚玖家族为代表的另一支华侨移居越南南方,去开发和经营河仙镇;后来,这些地区都建起了关公庙;今天越南首都河内的帆行街、懒翁街(以前称为福建街)历史上也曾是华侨华人聚居的“唐人街”。

关公像

  越南华侨华人从祖籍来看主要来自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关公崇拜本来就是他们祖籍地的一种宗教信仰,他们移居国外,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用信、义来凝聚人心,聚叙乡谊,以求生存和发展,而关公一神集信、义、忠、勇、财于一身,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铜关公

  因此,他们在出国的同时,也把关公崇拜带到国外,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建庙塑像或设牌位供奉关公。关公庙成为他们祈福穰灾、恰谈生意、聚叙乡情,甚至是男女青年谈恋爱约会的场所。因此,关公崇拜是越南华侨华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他们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他们是越南关公崇拜的主要传播力量。关公崇拜在越南的传播除了广大华侨华人的作用外,还得到了越南人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是以中越文化的共性为基础的。

  越南是中国的南邻,与中国山水相连,壤土相接,历史、文化关系十分密切。从秦汉至公元十世纪中叶,越南久列中国郡县千有余年,史称“郡县时代”或“北属时期”;十世纪中叶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封建国家之后,又与中国保持近千年的宗藩关系,至1885年这种宗藩关系方告结束;近代以来,两国人民继续保持密切的往来。在源远流长的中越文化交流史上,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越南,对越南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郡县时代”结束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道、释并存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在越南扎下根基,越南传统文化亦告形成;越南独立建国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继续主动吸收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继续在越南广泛传播并进一步巩固、发展,同时与越南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中越文化融合共存的“汉越文化”。因此,越南虽然在地理上属于东南亚国家,但在文化上则与日本、朝鲜一样同属“汉文化圈”。

  越南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许多共性,这些共性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释融合并存。1028年,在平定了东征、武德、翊圣三王的叛乱之后,李太宗规定官吏每年必须到河内铜鼓神庙歃血行盟誓礼,其誓词曰:“为子不孝,为臣不忠,神明殛之”,“逃盟者杖五十”。这是越南统治者重视儒学,用儒家的忠、孝思想来约束官员的具体体现。越南史学家吴士连在《大越史记全书》中经常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准则来评论史事。青铜关公

下一篇:中华关公文化与华夏良知的关系 上一篇:传说中土地爷为何敬服关圣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