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reports

您的位置:我的日常工作经验——魏巍关公铜像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关公像工艺特点★关公文化与儒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05-03 点击次数:

  关公像“夜读春秋”,至今还在世博展示着,为什么这尊关公像能在众多的关公像中脱颖而出?与其突出的“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这种“和”,也体现在儒家文化中,体现了关公祥和亲切的一面。

  一 、儒家价值观贯穿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核

  1、好习儒学经典《春秋》,是关羽被神化的理念前提

  无论是供奉关羽祠祀庙宇,还是史书古籍,关羽的塑像与画像多是头戴夫子帽,面色亦红,身着绿袍,孜孜不倦,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形象。

  《三国志演义》多处提到,戎马一生的关羽,常读儒经《春秋》,爱不释卷。最动人的造型是在古城,他让两嫂居室内,自己秉烛达旦在户外读《春秋》。另在第二十七回中胡班领令王植,欲以干柴引火烧死关羽时就曾窥见“关公左手绰髯,凭几于灯下看书。”

  2、重信侠义是关羽被神化的事实根源

  关羽“亡命奔涿郡”,是因怒杀贪财好贿恃强凌弱,残害百姓的恶霸县令,被迫离乡出走,展示他刚正不阿,为民锄强扶弱的俠义。后与与刘、张桃园结义,立下盟誓:“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开始了他履行誓言,忠义两全的人生轨迹。新野之战,关羽因寡不敌众,处在重围中,曹操爱其才欲降之,眼看事关二嫂安危,他忍辱负重,深明大义地提出既忠于汉室,又守于人义先决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面对曹操政治上的封官进侯,生活上一天一小宴,三日一大宴,赏美女,赐金银,赠绿袍,给绸缎,仍然毫不动心。曹操见关羽坐骑痩弱便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他,沒想到关羽却高兴地大笑,此马日行千里,好让我可以顺风去寻兄长呵!曹操察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叫他的好友张辽去探问,关羽感动地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當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曹操多次赞叹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3、勇武善战是关羽被神化的民间基础

  “威武不能屈”,是儒家历来倡导做人的原则。在元代《三国志平话》本,描写他雄伟印像:生得神眉凤目,虬髯美鬍,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跨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偃刀,威武剛勇。“温酒斩华雄”,表现关羽出身虽为小小“弓马手”,初上沙场却显忠义大将身手,叫世人刮目相看。“斩颜良、诛文丑”,是体现关羽勇猛的两个画面。曹操与袁绍决战,袁绍帐下的大将颜良十分骁勇,连杀曹军几员名将,只好挂出免战牌。此时,张辽进言:“非云长莫敌。”当曹操以鞭指向颜良说他如何豪勇了得,关羽见后却说他是插草标叫买的酒囊饭袋,“羽望见良麾蓋,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不久关羽又诛杀了袁绍派来的“无敌大将”文丑,曹操不由赞曰:“关将军,神人也”。“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把关羽的勇猛形象推向高潮,在千里送嫂寻兄的途中表现得淋漓致尽,虽是曹操怀义放行,其部下却紧闭关口,无奈的关羽只得冲关夺路,待放行文书赶到,他已过五关斩六将。至今,人们嘴边常留一句警言:“莫要在关王爷面前耍大刀。”“战长沙、义释黄忠”,是关羽与英雄惺惺相惜。把关羽的勇猛附上“义”的理念。孔明言长沙守城老将黄忠有万夫之勇,射得一手神弓,且人之忠良,第一天交战,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劝换马再战,第二天再战,黄忠谢义相报,只张弓射下关羽头盔上的红缨。最终,关羽义释黄忠归顺汉刘。在关羽的最后生涯中,独挡一面,身经百战,威振华夏,差点让“曹公议迁许都以避其锐”;他过江东、单刀赴会,有胆有识;水淹七军、擒庞德,他智勇双全;刮骨去毒,谈笑自若。

关公像

  4、诚信的品格是关羽被神化的思想根据

  诚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本来争仗与行商是两回事,由于关羽以信义卓著,正是诚信与仁义打通二者的界限。于是,手握大刀的关羽被后来商家、特别是如今的生意人视为“善財之神”。 华容道上,立下孔明军令状的关羽守在峡口,阻挡大败而逃,沒有战力的曹军,狼狈不堪的曹操对关羽道:“大丈夫处世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呼?”云长闻之,低首不语,冒着自己违反军令的生死,而大胆放走了曹操。义理是仁心,一个以义报恩,义无反顾的关公活生生地出现人们心目中。孔子说过:“君子取财有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中国人历来恪守儒家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教诲,关羽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所以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敬仰,这正是商家所需的从业价值,行商的底线。

  二、传统文化结构是关羽成“神”的原因

  1、儒家价值观是关羽被神化的内在因素

  儒家思想在中国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其符合中华民族的需要,儒家思想已深深地沉积在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深刻地影响民族价值观和待人处世的风格。关羽从关羽走向关公,从“武将“走向“武圣”,与其说是儒家价值观的体现者,还不如说用儒家的价值观来塑造的神象。

  2、民间的信仰是关羽被神化的直接因素

  鲁迅说过“国人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平话小说”。小说中的人物的“光辉” 往往掩盖了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弱点,超越了历史本人的意义,获得了抽象化的再生;再者,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是多神教的信仰,这也是历代著名的历史人物能够跨入儒、释、道各家门槛的直接原因。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其不很严密的理论和经典里,以树立众人尊奉的关羽来做为本教神,是其教派发展的需要;佛教是外来宗教,但也要面临着中国化的要求,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至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乃是看中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因此,在缺乏历史哲学的国度里,特别是在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民间无法用高度概括性的概念来表达这种抽象化又有多种文化意蕴的偶像,只能借助“神的力量”把关羽推向至圣的宝座。

  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体多元”的文化结构下培育出来的果实,也就是以儒学为宗,各种文化并存的和谐相容的文化格局下历史结果。关公文化曲折地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下一篇:关公像【动态】关公文化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 上一篇:关公像【最新】关公文化与美国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