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reports

您的位置:我的日常工作经验——魏巍关公铜像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关公像【资讯】关公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04-02 点击次数:

       供奉关公像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得传统,但是对于关公文化,很多人还是不了解,今天小编要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关公文化方面的知识,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关公传统文化。

  关公文化——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受崇拜的偶像:

  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古代社会,曾经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文明历史过程。在这已经逝去的悠悠岁月中,那些曾经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辉光的历史名人,确实浩如烟海,灿若繁星,难以胜数。然而,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十人,其中二位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关公像

  诞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孔子,在其七十余年的生涯中,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的思想,不仅构成了维系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主要思维原则。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崇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在文武圣人身后,中国历朝历代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清代中叶,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一一六座,如再加京畿郊县,关庙总数竟在二百座以上,远远超过了京城当时所拥有的孔庙。有人概算,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而清代的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由于社会各界对关公的顶礼膜拜,所以在宋元明清的中国社会中,祭祀和仿效关公的活动,几乎进入了所有的社会活动领域。在这一历史时期,举凡宗教仪式、官府祭奠、社会教育、商业交往、集会结社、文学创作、戏曲演唱、人际交往、风俗民情等所有活动,都渗入了对关公的崇拜和效法。在当时社会,祭祀和崇拜关公,成了一种极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宋元以来的社会中,以关公为象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文化的广泛流行,也对孔子、董仲舒那套以维护等级社会制度为目标的道德思想体系,以及宋明理学、道学中禁欲主义的唯心道德观念,形成了很大冲击,犹如江潮击岸,在宋元以前旧儒学和宋明以来新儒学的道德大堤上,冲开了不少决口。路见不平便应拔刀相助,世有压迫就可揭竿而起,而不必沉陷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封建说教,这就犹如从北宋初年王小波造反到清朝后期“太平天国”建立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民起义一样。人与人之间,只要理想相同,义气相投,相互忠诚,忠于道义,即可兄弟相称,共举事业,而不必恪守不仁不义的专制主义信条。这就如绝大部分聚义梁山的好汉那样;人与人交往中,也不必再“君子不言利”,求利、求欲的欲望也不可一味否定,只要不以利、以欲害“义”即可,这就犹如明清晋商所津津乐道的既“以义制利”而又“从义生利”那样……在上述意义上,可以说体现在宋元以来关公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中的一个发展。

  关公文化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关公精神忠义仗义英勇无畏也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希望大家看完小编今天的介绍,对关公以及关公文化等有一个新的了解认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传播关公文化。

下一篇:关公像【最新】关公变财神的缘由 上一篇:关公铜像【最新】关公铜像代表着山西文化